万斯同:清初史学巨匠的坚守与担当
2025-11-21 15:05:59

万斯同(1638年3月9日—1702年5月4日),字季野,号石园,门生私谥贞文先生,浙江鄞县(今宁波市海曙区)人,清初著名史学家,与张岱谈迁、查继佐并称“浙东四大史家”。他以布衣之身参与编修《明史》,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卓越的史学贡献,在中国史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。

世家熏陶,师从名门

万斯同出身于累世勋臣的家族,其高祖万表为明朝都督同知,父亲万泰是崇祯九年的举人,明亡后不仕清朝,专心教授诸子。万斯同排行第八,自幼聪慧过人,八岁时便能当众背诵扬雄的《法言》,一字不差。14岁时,他读遍家中藏书,后拜著名学者黄宗羲为师,系统学习经史之学,深受其“经世致用”思想的影响。黄宗羲的爱国情怀和学术品格,对万斯同产生了深远影响,使他立志以史学为志业,为国家和民族记录真实的历史。

布衣修史,矢志不渝

清朝建立后,为笼络汉族知识分子,多次开设博学鸿词科,并设立明史馆纂修《明史》。万斯同虽以精通明史闻名,却坚决拒绝朝廷的征召和官职,坚持“以布衣参修《明史》”。康熙十八年(1679年),在徐元文的多次邀请下,他来到京师,寄居于徐氏邸舍,不受俸禄,不领官衔,以布衣身份参与修史。在纂修过程中,万斯同无总裁之名而行总裁之实,所有史稿均需经他审定。他审阅史稿时,常能准确指出某书某卷某页的某事当补入或参校,极少差误。康熙二十九年(1690年),第一部纪传表志俱全的《明史稿》初步编成,凡四百一十六卷,凝聚了万斯同多年的心血。

严谨治学,精益求精

万斯同治史态度极为严谨,主张“事信而言文”,强调史料的真实性和编纂的准确性。他认为,撰写史书必须深入细致、周密审慎,多方推核,以求去伪存真。在编纂《明史》期间,他广泛搜集史料,不仅以《明实录》为本,还旁采野史、家乘、邸报等,力求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。对于史书中的疑难问题,他总是反复推敲,力求得出最合理的解释。晚年时,他双目失明,仍坚持口授答问、讲学,继续指导后学修订史稿,其敬业精神令人敬佩。

史学贡献,影响深远

万斯同的史学贡献不仅体现在《明史》的编纂上,还体现在他对史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上。他提出“史表通纪传之穷”的编纂理念,认为史表能够弥补纪传体的不足,使历史记载更加完整和系统。为此,他撰写了《历代史表》六十卷,补正了正史中史表的缺失,对后世史学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。此外,他还著有《纪元汇考》《儒林宗派》《群书辩疑》《石园诗文集》等十余种著作,涉及经学、史学、文学等多个领域,展现了其渊博的学识和卓越的学术成就。

人格魅力,后世楷模

万斯同不仅是一位杰出的史学家,更是一位具有高尚人格和崇高气节的学者。他一生坚守志节,不食清朝俸禄,以纂修《明史》为己任,体现了其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。他为人谦恭有礼,与人交往自称“布衣万斯同”,而京中上至王公下至学子无不尊称他“万先生”。他在京期间,每月定期讲学两次,听者无不敬佩。他的学术品格和人格魅力,赢得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尊敬。

万斯同以布衣之身,成就史学巨匠之名。他的史学贡献和学术思想,不仅为中国史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,也为后世学者树立了榜样。他的一生,是坚守与担当的一生,是追求真理和历史真实的一生。他的事迹和精神,将永远铭刻在中国史学史上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学者不断前行。

  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源自网络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,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。

推荐中…

24小时热文

换一换

最新更新

  • 人物
  • 解密
  • 战史
  • 野史
  • 文史
  • 文化

最新排行

  • 点击排行
  • 图库排行
  • 专题排行

精彩推荐

图说世界

洪秀全:清末太平天国运动领袖的传奇人生

  洪秀全(1814年1月10日—1864年6月1日),原名洪仁坤,族名仁坤,曾用名火秀,后为避上帝名讳改为秀全,广东花县(今广州市花都区新华镇福源水村)人,汉族客家人。他是清末农民起义领袖、太平天国天王,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却又充满争议的一